要建设高水平平安中国,必须把根基扎在基层,推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让老百姓的安全感看得见、摸得着。党员干部要扑下身子干实事,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用“小网格”托起“大平安”,以基层善治筑牢平安中国的铜墙铁壁。
化解矛盾在源头,织密平安防护网。基层是矛盾化解的第一道防线。从邻里纠纷到土地争议,从物业矛盾到养老难题,这些“家门口的事”看似琐碎,却是平安建设的关键。党员干部要主动到问题最集中、矛盾最突出的地方去,把群众“堵心事”变成“舒心事”。在乡村小巷、田间地头摆“议事桌”,在社区广场、物业中心设“调解室”,让群众话有处说、怨有处诉、难有人帮。通过建立“党员联户”机制,发动老党员参与调解,把矛盾吸附在网格、化解在萌芽,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成为常态。
守护平安无死角,筑牢安全防火墙。群众安全感是最实在的民生。要推动“化解矛盾”向“预防风险”升级,把平安建设做到老百姓心坎上。党员干部要当好“安全员”,聚焦治安隐患、生产安全、网络诈骗等群众关切的问题,定期入户排查、建立风险台账。运用“数字网格”让数据多跑路,通过智能监控、AI预警等手段,第一时间发现异常情况。组织党员巡逻队、志愿者服务站,让“红袖章”飘在街头巷尾,让平安建设既有科技支撑,又有人情温度。
服务群众零距离,搭建幸福连心桥。平安建设不仅要“解忧”,更要“暖心”。党员干部要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把办公桌搬到群众家里,把政策宣讲会开到田间地头。建立“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的服务机制,针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开展“红色代办”服务。利用节假日组织健康义诊、法律讲座、文化下乡,让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通过“党群服务中心+网格驿站”的阵地建设,真正把平安中国建成老百姓的幸福家园。
(贵州省三穗县文笔街道办事处 姚燚)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