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宣传干部要“上接天线 下接地气”
作为基层宣传干部,我们肩负着引导舆论、凝聚民心、传递正能量的重要使命。如何做好宣传工作,要学深悟透全会精神,自觉当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员,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在宣讲语言、形式、内容上下功夫,把全会精神讲好、讲活、讲透,让广大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开展“板凳调研”行动。作为基层宣传干部,要秉持“板凳坐下去,民情捞上来”的宗旨,以院坝会、围炉会、走访入户等为契机,通过“拉家常”“讲故事”的方式,用群众听得懂、愿意听的形式宣传党的“好声音”、好政策,把板凳坐得比群众矮一截,同群众零距离、“面对面”,在下沉中与群众交心合力,才能换来群众“心贴心”,实现基层宣传工作“出新”更“入心”,真正让党的政策理论以及精神“进入寻常百姓家”。
建立百姓“需求清单”。基层宣传干部要坚持把群众喜不喜欢、接不接受、满不满意、受不受益作为群众宣传教育工作的第一标准,时刻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在“走基层、察民情”中建立“需求清单”,宣传普及群众最关心的收入、医疗、教育、养老等热点问题和各项惠民政策,持续开展深入调查研究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而将“需求清单”变“任务清单”,找准需要攻坚的难点热点,干出群众认可的工作成效,交出群众满意的“幸福账单”。
打造“方言宣传队”。基层宣传干部要做到“上接天线”与“下接地气”的平衡,话里有“泥土味”,杜绝“文件腔”,要善用群众语言构建“话语转换器”,用群众易于理解的语言,“家乡话”“地方言”代替“书面语”“文件语”,把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互动。注重贴近群众思想和生产生活实际,让身边人说身边事、用百姓话说百姓事,用乡音传递党的声音、回应群众关切,让宣传更接地气,更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创新“线上”宣传形式。新媒体时代,推动传统宣讲方式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善用海报、微电影、短视频、图文直播、H5页面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增强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将朋友圈、公众号打造成宣传阵地,让新时代新思想潜移默化在人民群众身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效果。同时,结合地方特色,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宣传品牌,让群众愿意看、喜欢看、主动分享,真正让党的声音传得更远、更广、更深。
(长吉镇人民政府 游静)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