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上海第一条轨道交通线路建成运营三十周年。以此为契机,2023年12月27日,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联合举办“城网融合,行者为先——上海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发展咨询会”。
本次会议在回顾总结上海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成效的基础上,展望未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十二届市委四次全会精神,立足新时期发展要求和趋势,深入谋划上海下阶段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运营和可持续发展。会议邀请国家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国土空间规划等领域的多名专家学者,相关管理运营机构、科研院所从业人员以及上海轨道交通三十年发展的亲历者代表,围绕超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建设管理,着眼于网络规划建设、站城一体开发、绿色智能运维等三个方面,共同开展前瞻性探讨,为后续上海轨道交通更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工程师孙珊主持开幕环节,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会长杨东援先生和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董事长施政先生分别主持了上午和下午的报告环节。来自江浙皖三省和相关城市、上海市相关委办局和各区、研究机构等200余人参加会议。
主旨发言板块一:网络规划建设
网络规划建设板块邀请了5位专家分别介绍了高速铁路站场与枢纽规划、超大城市轨道交通、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一体化和上海轨道交通引领综合交通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
主旨发言板块二:站城一体开发
站城一体开发板块邀请了4位专家结合雄安新区、东京涩谷等实践案例,分别针对铁路客站、轨道交通站点如何与城市功能融合发展,从规划设计、业态策划等不同角度进行深度剖析。
主旨发言板块三:绿色智能运维
绿色智能运维板块邀请了4位专家从都市圈轨道融合发展、上海市轨道交通建设标准、运营管理、综合开发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交流。
上海久事(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刘纯洁先生介绍了市域铁路发展规划与建设技术标准研究。在规划层面,应按照“一张网、多模式”的理念,构建功能清晰、层次分明的轨道交通功能层次,市域铁路在服务范围、旅行速度上与地铁、城际铁路等不同交通方式应体现差异化特征。在建设层面,市域铁路应以互联互通、公交化运营、资源共享为主要技术特征,以上海为中心对外辐射,枢纽锚固,节点通达,通过打造示范工程探索建设管理等模式。在运营层面,市域铁路在通道利用、场站规模、技术标准、资源共享、票制互通等方面提出研究方向,优化管理协同和便捷百姓出行,提前开展状态修、正线停车、智能运维等研究,确保市域铁路的系统韧性及可持续发展。
南京佳强久视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晓峻先生指出,城市轨道交通正面临网络规模扩张与设施老化并存的双重挑战,应以“设备智能+系统协同”为核心,加快构建分布式、模块化的智能运维平台架构。平台应涵盖多源感知、边缘计算、状态预警、远程控制等关键功能,推动运维信息系统从“设备级管理”向“系统级治理”演进。在核心技术层面,他强调,轨道运维需聚焦“感知-诊断-干预”的闭环流程,强化关键部位状态监测技术与异常诊断算法能力。
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会长、同济大学原副校长杨东援先生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他提出,过去30年,上海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积累了宝贵丰富的经验,树立了明确的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目标,开展了深入科学的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方案论证分析,付诸了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实际行动。展望未来30年,上海轨道交通需要在生态文明发展新阶段、人民城市建设新理念、都市圈与城市群发展新格局下进行重新审视。明确轨道交通发展的目标和价值取向,通过城市空间和轨道交通线网的融合发展,在城市群和都市圈尺度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在城市空间尺度塑造新的发展廊道。体现轨道的社会公共资产属性,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全流程一体化发展。
记者:朱勇先
新闻热点